首页 > 鉴定真假 > 产业观察:买假自负 文物收藏滥觞于陈规旧制的隐忧

产业观察:买假自负 文物收藏滥觞于陈规旧制的隐忧

2019年07月10日 09:17:31 113次阅读 作者:用户投稿

  人民网文化频道“文化产业观察”栏目每周五推出一期,每期一个主题。本栏目以“解析文化产业现象 

提供产业发展对策”为宗旨,以主题报告或系列报道为主要载体,每月会做出选题预告,并欢迎广大网友点题并提出宝贵意见。“述以文者 

引领中国文化”,人民网文化频道愿为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推进先进网络文化建设,与广大网友一起努力。

  买假自负 文物收藏滥觞于陈规旧制的隐忧

  盛世兴收藏。中国文物收藏市场近年来经历了爆发性增长,众多珍贵文物不断拍出天价,为全球藏界侧目。这个兴盛市场的规则,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却源于“无法进行法定保真,只能买假自负”的陈规旧制,使得假货、仿货等泛滥却不受法律制裁,做旧做仿做伪成了一门堂而皇之的职业。

  文物与艺术品的收藏,除了市场功能,更多的还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明和文化积淀,如只以法律或制度来约束,一方面是相关法律的不健全与缺失,一方面是相关管理的不完善与不作为,这个市场假货的泛滥程度,已经发展到引进高科技“洋抹布”造假等现代科技手段,造假已经成为这个市场链条中除了盗掘文物等又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用所谓假衣,靠着几个鉴定家一纸证书,骗出几亿贷款,造假人是否又应承担法律责任受到制裁?在构建和谐,推崇诚信的今天,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亵渎与歪曲,是否要受到相应约束?

  民间收藏的热情高涨,推动了所谓“鉴宝”类活动的兴起,电视节目以主持人一个“去伪存真”的口号和一把锤子头,是否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类如所谓做旧这个行当,成为不用付出任何法律成本与道德约束,人人可参与的行业时,对社会的危害、对市场的健康发展,对我们本民族文化传承,所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岂是能一锤了之?

  我们为什么要“去伪存真”,就是因为文物与艺术品的收藏,不仅是相关的买卖和市场,更是对我们本民族文化结晶的尊重、了解和致敬,除了所谓“淘宝”一夜暴富的个案,更多的藏家和爱好者,是把收藏作为热爱和生活的情趣,而众多的藏家中,又有几个能没收到或入手几件假货?说鉴定难,伪造与鉴定哪个更难?造假者之所以前仆后继,花样翻新,市场假货充斥,甚至屡屡在大型拍卖会得手,又或拍卖公司知假卖假,就是造假、卖假的风险与成本太低,相比较其收益几乎为零。

  自古以来,关于文物、艺术品的作伪、鉴定与保护,就是收藏界的不变命题。作为藏界旧制的“买假自负”是科技不够发达,没有所谓市场监管的情况下的不得已之制。在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文物鉴定学已经可以充分引入高科技手段,在不影响和破坏文物本身的情况下进行真伪鉴别。文物收藏市场亟待建立健全科学、权威的鉴定机构,有效管理、诚信服务的市场规则,对假货人人喊打的市场氛围。文明与文化,只能建立在对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敬畏,建立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才能健康发展。

  往期回顾:

  ·圈地圈钱圈市场 把脉文化产业园区流行病

  ·勇于开拓市场 韩国电影发展启示录

  ·徽商文化的国际化与地域性之惑

本站部分内容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推荐阅读
  • 回收咨询:13120975170

Copyright © 2009-2024 广州爱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备案证书号:粤ICP备18088815号-4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交换请加:792791535 加Q备注加友链